非理性繁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张良丛姜游李 [复制链接]

1#

李泽厚实践美学对精神分析的运用及其当代意义

张良丛姜游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3卷第1期

内容提要:在日益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的当代美学界,如何评判西方美学资源在中国当代美学建构中的作用,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西方美学资源,不能全盘接受,更不能盲目排外,只能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中国当代美学才能完成自身形态的建构。在这个思路上,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心理本体论、积淀说到新感性理论,李泽厚都以实践哲学为主,吸收改造精神分析的有价值因素,融入实践美学的理论体系中,建构起中国经验色彩的美学形态。当然,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处于没有成熟的状态,很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他从方法论的角度为当代美学如何使用西方美学资源作了示范,具有了当代意义。本

关键词:李泽厚;实践美学;精神分析

作者简介:张良丛,男,山东青岛人,文学博士,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研究。姜游,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与美学研究。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研究”(编号:15ZDB);重庆市教委项目“精神分析批评理论的中国化进程研究”(编号:18SKGH)阶段性成果。

20世纪80年代,在重新发现、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资源的基础上,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成了实践美学形态。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形态,延续到当下。与20世纪中期的中国美学形态不同,实践美学是在思想解放带来的西学东渐语境中建构的。实践美学的发生,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构,另一方面是与西方美学思潮的对话和借鉴。作为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亦是如此。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主线,吸收借鉴西方美学的有效理论资源,李泽厚建立起了独特的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理论自觉意识觉醒较早的美学形态。在与西方美学的对话中,实践美学对吸收了其中有益的因素,融汇到理论体系的建构中。

目前,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百年的中国现代思想历程和建国七十年的中国经验探索,美学界积累了中国本土理论建构的丰厚经验。理论自信、理论自觉在中国美学界已经开始觉醒,建构中国形态的理论成为美学界的整体诉求。中国形态的美学不是古典美学的重置,也不是西方美学的挪用,而是应对中国当代现实审美经验的产物,具有当代性和实践性。中国形态的美学建构首先要面对的是主导现代美学的西方美学资源。理论界不能忽视,甚至无视西方美学的优势地位,更不能盲目的排外,只有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借鉴吸收其中有益因素,才能更好建设中国美学。由此,如何运用西方美学资源建构中国美学成为理论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李泽厚实践美学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运用,显示出较早的自觉意识。他对精神分析的运用体现出自觉的立场、态度和方法,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具有示范和参考价值。

一、精神分析与心理本体论

虽然李泽厚本人不太认可实践美学的概念,但是美学界一般将他作为实践美学的开创者。李泽厚依据的实践概念主要来自马克思的《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两部经典著作。早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李泽厚就捻出实践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提出建立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和主体性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就是指将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作为哲学思想的根本。从主体性实践概念出发,李泽厚从《手稿》提炼出“自然的人化”的概念。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内在自然的人化。外在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对外在世界的改造,创造了物质文明;而内在自然的人化则是人自身情感欲望的人性化。这两个方面都是在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由此,李泽厚将人类自身划分为两个层面:使用、制造和更新工具的物质实践塑造了人类的社会存在的本体,即工具本体;同时形成人的认识(符号)、意志(伦理)和享受(审美),即心理本体。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